近年来养鹅业迅猛发展,养殖场户在缩短饲养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刺激下,盲目添加高蛋白饲料,加上养殖空间有限、饲养密度暴增、圈养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了痛风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常常可见。本文就笔者临床诊治过程中接收的 1 例仔鹅痛风为例,试探讨该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措施等,为养殖者在今后的饲养中少走弯路提出一些建议。
1、发病情况
发病鹅为幼鹅,12 天左右日龄,养殖户全群饲养 3 400 只,已经死亡 40 只,随着病程的进行,陆续出现更多死亡的幼鹅,共计死亡 728只。发病时可见鹅张口垂翅,拉白色泡沫状粪便,张口呼吸。
2、临床治疗
发病后养殖户挑选了幼鹅进行小鹅瘟血清的注射,每只 0.5 mL。同时全群饮水饲喂青霉素加双黄连药剂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之后考虑更换用药,使用氟苯尼考等药物,效果均如前,仅有少数几只有恢复的表现。
3、饲养管理
问询中得知养殖户饲养品种为皖西白鹅杂交品种。平时多以玉米、麸皮、豆粕和糠等饲料的混合组方饲喂。饲料除了禽饲料,有时候也会使用猪饲料,散放过程中鹅群在河水中饮水,一天的采食量较大,麸皮、玉米、糠和豆粕每天能使用几包以上,饲料添加也较多。
4、病理剖检
解剖查看病理变化发现幼鹅肝脏上有一层白色物质,心脏也存在白色物质,肾脏肿大出血(见图 1、2)。
5、实验室诊断
用手术刀片从病死小鹅的肝脏、心脏等可刮取白色物质,分别置于不同的载玻片上,压片后镜检观察,可以看见晶状颗粒,形状细长如松针样,肝脏、心脏上刮取物镜检基本无差异,可认为同一物质。取肝脏组织触片后镜检,没有发现细菌。做染色处理镜检,也没有发现细菌。可以断定该病死鹅发病病原与细菌关系不大,所取刮取样品为痛风石。
6、临床治疗
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病变机理较特殊,目前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从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无论是采用西医化学药物还是中医饮片组方治疗,都应考虑化解消除痛风石,减少尿酸盐沉积对关节的破坏;减轻肾脏负担,增加泌尿循环系统对尿酸的排泄。
化学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发病且有临床症状的病禽,可以紧急使用丙磺舒、苯溴马隆,每只每天 10~20 mg,混合饲料拌匀喂养。同时可以对病禽进行集中管理,不再让其去河边饮水,在饮水中加入小苏打,配成 1%碳酸氢钠溶液,供其饮用。
中药饮片治疗:对于全群中发病不明显或者用于全群预防性治疗可以使用加减八正散的方剂进行利水消湿的治疗,木通 100 g、瞿麦100 g、车前子 100 g、扁蓄 100 g、滑石 200 g、甘草梢 100 g、栀子 100 g、大黄 100 g、灯心草100 g,加山楂 200 g、海金沙 100 g、鸡内金100 g,共研为细末,烧开水冲调,候温后灌服动物。用量为 1 kg 以下的鸡 1~1.5 g/ 天,1 kg以上的鸡 1.5~2 g/ 天,饲喂 5~7 天。也可以采用水煎的方法将上述药物煎剂送服。
7、预防
该病的预防同治疗应结合起来,主要采用的措施就是加强饲养管理。
(1)应减少高蛋白含量饲料的投喂。动物内脏(肝、脑、肾、胸腺、胰腺)、肉屑、鱼粉、大豆和豌豆等都是含核蛋白、嘌呤碱高的蛋白质饲料。饲养管理中可以减少对它们的使用,变饲养方式为接近自然的饲养方式,尽量选用低核蛋白、嘌呤碱的天然饲料,少添加人工配方饲料。
(2)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作为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因子,不仅对于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且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日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 A,可发生痛风性肾炎,病禽呈现明显的痛风症状。而当母鹅维生素 A 缺乏时,喂以多量的动物性饲料后,其鹅胚即呈现明显的痛风病变。所以在饲养管理中应按照生长发育的要求科学地添加电解多维入饲料、饮水中,补充整个群体中动物的营养,防止出现营养过剩性疾病。
(3)防止饲料霉变、药物使用对内脏造成的伤害。玉米等饲料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生霉,饲喂禽类后不仅能引起肺脏出现结节坏死灶,还能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肾病。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中使用量过大,长期使用,能形成结晶沉淀,亦可对肾造成损害。铅、草酸、石碳酸和升汞等重金属离子、有机物也可造成肾病。养殖场地理环境选址不佳,离化工厂较近,其排放污染物较容易出现这些有毒有害物质。
(4)降低饲养密度,增加禽类运动。现代化笼养的生产模式长时间让动物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无法获得活动运动的机会,长期如此,禽群的骨质、免疫力和抵抗力都会较大地下降,一旦出现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容易生病,导致痛风等疾病的发生。从中兽医角度来讲,圈养笼饲不让禽类运动对其肾阳是一种伤害。可见加强锻炼对禽类的重要性。饲养管理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时定点进行散放。
作者:王凯民,高均伟,龚睿(河南省信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
责任编辑: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