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盲肠肝炎又称鸡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和肝脏引起肝肿大、硬化、“菊花”样坏死;盲肠溃疡、腊肠样硬化为特征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后期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鸡冠、肉髯发黑故又称“黑头”病。
1、发病情况
河南信阳平桥区柳林镇李某,于 2017 年 6月中旬从固始某种鸡场购进固始土鸡苗 2 600只饲养。该鸡场采用前期网上育雏,脱温后林下散养,定时补饲的饲养方式。饲料是预混料加玉米自配加工全价饲料。饲养期间第 7、24 日龄分别用弱毒冻干 La SotaIV 饮水(黑龙江一场生产,剂量按 3 羽份 / 只);14 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饮水(剂量按 3 羽份 / 只);20 日龄皮下注射 H5 亚型、H9 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疫苗(剂量按 0.3mL/ 只);在饲料中添加饲用金霉素粉(按 1 000kg 饲料添加 40g)、多维及微量元素。30 日龄基本脱温,下地放归林下,鸡群饲养状况基本保持正常。至 7 月末李某发现零星死亡并日渐增多,最多死亡量达 36 只 / 天。期间,用土霉素拌料(每 500kg 饲料拌 500g20%土霉素)用药 5 天,病情继续发展;后经兽药经销商王某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用硫酸黏菌素 + 环丙沙星饮水,又用药 5 天未见疗效。
2、临床症状
鸡群开始未见明显异常,仅采食量不见增长,部分鸡不抢食、体况日渐消瘦、被毛无光泽。病鸡离群、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乃至废绝,羽毛蓬松、翅膀下垂、闭眼畏寒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粪便,严重者粪中带血。病鸡衰弱脱水,鸡群白天不明显,第二天进舍发现死鸡,常误认为踩死。
3、病理剖检
病鸡消瘦、鳞趾干枯。打开胸腹腔,喉、气管未见异常;心包有少量积水,心包膜混浊;腹膜、肠系膜混浊增厚;肺无异常;腺胃萎缩,有胆汁返流;小肠无明显炎症;肝脏肿大、包覆被膜、边缘钝厚,呈紫褐色;有的表面有圆形或不规则稍有凹陷的溃疡病灶,直径 1 cm 左右,目视豆粒大至指头大;溃疡面呈淡黄色或淡绿色,边缘整齐或锯齿状稍隆起,呈特征的“菊花”病灶;溃疡灶数量不等,多时连接成片;肝质脆易粹,常见肝破裂。大肠炎症明显。盲肠肿大,有的变硬实心化;剖解盲肠,病变前期盲肠壁增厚充血,从黏膜渗出的浆液性、出血性渗出物充满肠腔,使肠壁扩张。病变后期,肠内渗出常发生干酪化,形成干酪样的盲肠栓子,堵塞整个肠管。
4、病原检测
收集病鸡的肝组织和盲肠组织,送到信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将样本置于清水中浸泡,用生理盐水洗涤,再用匀浆机打散 。 打散后的产物倒入 50mL 离心管 ,2 000r/min 离心 10 min,弃上清液,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后,离心弃上清液。重复此步骤 2~3次,沉积物加入加温至 40℃的生理盐水稀释,制作悬滴标本镜检。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圆形的虫体,以其特有的急速旋转或钟摆状态运动;虫体一端有鞭毛,有的可见有伪足。
5、治疗措施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该鸡病为盲肠肝炎。采用 0.3%~0.4%的地美硝唑饮水,连用 5 天。从第三天起,病情得到好转,鸡群采食量上升,病死鸡明显减少,七天后已无死亡病例。
6、总结与讨论
本病是一种原虫寄生虫病。随着我国养禽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本病作为一种接触性寄生虫病已极为罕见。近年来,随着高品质禽肉的需求增长,散养的饲养方式再次出现。散养鸡患组织滴虫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寄生虫终生有2~3 个宿主。它的连续存在是与异刺线虫和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几种蚯蚓密切相关。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体内,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进入卵中,当异刺线虫卵排到外界后,组织滴虫因有虫卵卵壳的保护故能在外界存活很长时间,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蚯蚓吞食异刺线虫虫卵后,组织滴虫进入蚯蚓体内并进行孵化,当鸡吃到蚯蚓后,便可感染组织滴虫。所以有效的预防在于减少或杀灭异刺线虫虫卵。定期杀虫可灭杀异刺线虫。组织滴虫可随粪便排出,在低温或潮湿的条件下可存活几到十几个小时,但在阳光或干燥的环境中很快死亡,所以清洁而干燥的鸡舍可避免感染本病。
对于染病鸡群常用用 0.3%~0.4%地美硝唑饮水或拌料。
本病的诊断难点在于它病程缓慢,从开始感染到发病需 2~3 周;常侵袭 30~70 天的青年鸡,成年鸡只带病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于散养鸡群,大肠杆菌病是普遍存在的。盲肠肝炎的临床症状及剖解后常见的心包炎、肝周炎、腹腔积水等症状与大肠杆菌几乎一致;早期的特征性、菊花样病灶并不常见;且二者常混合感染,迁延不愈;一旦误诊,必然对养殖者造成经济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各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此病,做好防控工作,减少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作者:方世明(河南省信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信阳 464000)
责任编辑:翁亚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