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鸡传染病

鸡病是养鸡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土鸡生产快速发展,及其土鸡在市场流通日趋频繁,鸡病随之复杂化。而养鸡者缺乏对鸡病的诊断和防治,土鸡一旦发生传染病,难于控制,造成大批量的死亡,甚至传播感染到周边养鸡场户,给养鸡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鸡病的诊断、预防、控制尤为重要。为了控制鸡病的发生、传播,促进养鸡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确保土鸡产业的经济效益,土鸡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土鸡常见传染病的种类

土鸡常见传染病主要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痘、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白痢、鸡大肠杆菌病等 10 种。鸡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鸡群三个环节。

2、土鸡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

2.1 鸡高致病性禽流感

2.1.1 流行特点

不同日龄、品种、性别鸡均可感染。未接种疫苗的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1.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 3~5 天,急性病例病程非常短,常常未出现症状即可死亡。病鸡精神委靡、沉郁、不食,鸡冠、肉垂和眼的周围呈紫红色或紫黑色,头部、颈部水肿,鼻腔有渗出物,腿部鳞片出血呈紫黑色。

2.1.3 病理变化

对病鸡进行解剖,可见胸部肌肉、脂肪有点状出血,腺胃乳头肿胀、轻度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黏膜出血,消化道大面积出血,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

2.1.4 防治

只要确诊为鸡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照国家相关动物法律法规和重大动物疫病防制规程进行严格的处理,采取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并彻底对养鸡场地、周边、污染物进行消毒。对该病的防治是以生物安全和免疫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为主。

2.2 鸡新城疫

2.2.1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的发生无年龄、性别、品种之分,鸡群一旦感染很快传播至全群或邻近地区,如不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疫情可持续较长的时间,每日均有部分鸡死亡。其传播以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而感染发病。

2.2.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未出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表现为病鸡体温高达 42~44℃,精神沉郁,呈昏睡状态,食欲减退或不食,羽毛松乱,垂头缩颈,尾、翼下垂,冠和肉髯呈紫色,嗉囊积液,将病鸡倒提时,从口腔流出大量黏稠带气泡的恶臭液体,呼吸困难,张口吸气,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排黄白或黄绿色水样粪便,有时混有血液,病程稍长的,可出现翅、腿麻痹,头颈扭歪等神经症状。慢性型的以神经症状最为明显,如头下弯或偏向一侧,站立不稳,而有的病鸡突然头颈后仰倒地,全身抽搐,就地旋转,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非典型鸡新城疫表现为呼吸困难,拉稀,时常出现病鸡死亡,而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2.2.3 病理变化

剖检口腔、鼻腔、喉气管可见大量混浊黏液,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嗉囊肿大,内有酸臭液体和气体,腺胃黏膜水肿,腺胃乳头出血,喉头、心脏冠状沟和腹部脂肪等处有出血点或斑点,小肠、盲肠、结肠黏膜有出血点。

2.2.4 防治

对确诊为鸡新城疫应立即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并严格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养鸡场户最好是采用全进全出制,不养不同年龄阶段的鸡。对饲养鸡群应按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免疫密度应达到 100%。

2.3 马立克氏病

2.3.1 流行特点

本病以感染雏鸡为主,一般雏鸡感染发病,其死亡率较高,并随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而饲养密度越大,感染的机会越多。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发病。

2.3.2 临床症状

临床上表现出 4 种类型,一是神经型,病鸡两腿不全麻痹,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形成“劈叉”姿势。病鸡严重时,卧地不起,一侧或两侧翅膀下垂。二是眼型,眼部明显肿胀,虹膜呈环状或斑点状褪色,瞳孔变小,似针头大小,如“灰眼”、 “银眼”。三是内脏型,病鸡明显消瘦,胸部肌肉瘪瘦,内脏器官形成肿瘤,病鸡不吃不饮,不能活动。四是皮肤型,在皮肤和肌肉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质地硬。

2.3.3 病理变化

剖检坐骨神经可见肿大变粗,淡黄色,纹理消失。剖检内脏睾丸、卵巢、肝、脾、心、肾、肺、腺胃、肠、胰腺等器官形成肿瘤,肿瘤大小不一,呈扁平或圆球状,切面平滑,而法氏囊萎缩。

2.3.4 防治

为了防止雏鸡患上马立克氏病,应在雏鸡1 日龄时免疫马立克氏病疫苗,同时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不引进病鸡,发现病鸡,应立即隔离治疗,病情严重的给予淘汰并作深埋无害化处理,鸡舍要彻底消毒。

2.4 传染性法氏囊病

2.4.1 流行特点

该病是雏鸡急性传染病,以雏鸡胸部、腿部肌肉出血和坏死为特征。2~15周龄的鸡易感,尤以 3~6 周龄最易感,全年均可发病,常常是突然发病,传播迅速,一旦感染发病,3 天开始死亡,以后逐渐减少。

2.4.2 临床症状

病初见有病鸡自啄泄殖腔及周围的羽毛,羽毛松乱,缩颈呆立,不愿动,不饮不食,畏寒发抖,鸡粪便稀而带有白色或绿色,病鸡极度虚弱,随病情加重,最后死亡。

2.4.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胸肌、腿肌有出血斑点或出血条,法氏囊肿大,比正常大 2~3 倍,感染后第四天最明显,以后逐渐萎缩,第八天为正常的1/3。剖开囊壁,内有奶油样、干酪样或果酱样渗出物。肾肿大,脾轻度肿大,表面常散布有小坏死灶。

2.4.4 防治

预防本病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一是搞好鸡舍清洁卫生,提高鸡的抵抗力;二是搞好免疫预防接种,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到有鸡必防,免疫密度达 100%;三是加强本病的治疗,一旦确诊为传染性法氏囊病,采取药物治疗,提高疗效,减少死亡,挽救经济损失。

2.5 鸡痘

2.5.1 流行特点

本病秋冬季节发病较多,鸡舍拥挤、通风不良、氨气过多、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维生素缺乏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过程中,通过受伤的皮肤、黏膜和蚊子、苍蝇以及其他吸血虫的叮咬而传播。

2.5.2 临床症状

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病症。皮肤型—— — 在鸡冠、肉垂、口角、眼睑和耳叶上,形成灰色小硬结节,稍突出于皮肤表面,经 1~2 天后形成痂皮,痂皮脱落后遗留瘢痕。黏膜型—— — 病初出现鼻炎症状,流出鼻汁并由稀液转为浓液,2~3 天后,口腔、咽喉黏膜发生痘疹,病鸡呼吸困难,张嘴、伸颈、摇头或咳嗽,会发出异常的“咯咯”声,随之发生化脓性鼻窦炎、结膜炎等。混合型就是上述两种类型同时出现,皮肤和口腔黏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2.5.3 防治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免疫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做好鸡舍和用具的清洁消毒,做好驱虫、灭虫工作,定期预防接种,控制传染源。若发生鸡痘,用镊子剥除痂皮,在伤口涂擦紫药水或碘酊消毒,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2.6 鸡大肠杆菌病

2.6.1 流行特点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寒冷季节和阴雨季节多发,各日龄鸡都会发生,雏鸡发病率较高,特别是 3~6 周龄的雏鸡易感染,且在饲养密度过高、鸡舍通风不好、潮湿、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不良饲养环境均会诱发此病,并可相互感染发病。

2.6.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鼻液增多、呼吸时有“咕咕”声响、张口呼吸、咳嗽、结膜发炎、鸡冠暗紫色、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食欲减少或废绝,病鸡羽毛松乱、翅下垂,排出的稀粪糊在肛门,由此误诊为鸡白痢,应与鸡白痢做出鉴别诊断。

2.6.3 病理变化

剖检病鸡常见心外膜、肝膜、腹膜和气囊增厚,表面有灰白色的纤维素渗出物覆盖。皮肤、肌肉瘀血,血呈紫黑色,不易凝固,心包积液,心脏扩张,肝肿大呈紫红色。肠管黏膜充血,增厚,严重的出血,形成出血性肠炎,易与球虫病混淆,注意鉴别。

2.6.4 防治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合理的饲养密度,雏鸡一般 20 m2 饲养1 000 羽,中鸡每 50 m2 饲养 1 000羽,大鸡每70m2 饲养1 000羽为宜,并按鸡的不同阶段控制好鸡舍温度、湿度和通风,供给干净卫生的饲料和饮水。同时,加强鸡的免疫预防,按免疫程序做好鸡大肠杆菌病疫苗的接种免疫。若发现带有此病,应及时隔离病鸡,严重的必须淘汰作无害化处理,病初可选用氟苯尼考、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7 鸡白痢

2.7.1 流行特点

鸡白痢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发生在 2~3 周龄的雏鸡,尤其是 10 日龄以前的雏鸡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经消化道感染,被感染的种鸡和污染的种蛋也可垂直传播。

2.7.2 临床症状

病雏鸡聚积堆成一垛,翅膀下垂,精神萎靡,不食、嗜睡、排白色稀粪,并污染肛门及周围的绒毛,随病情加重,排硬结粪便并封住肛门,造成雏鸡排便困难,排便时会发出尖叫声,腹部膨大,腹水增加,呈“垂腹”现象。有些病鸡引起关节肿大,跛行。

2.7.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肝肿大、充血,肝脏和脾脏上有黄白色坏死点,并在心肌、肺、肠及肌胃等部位可见有隆起的白色结节。而成年母鸡可见卵巢变形,囊肿状,腹膜脏器粘连,发生急性和慢性心包炎。

2.7.4 防治

对此病的预防就是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控制带菌鸡群的不断进入和传播。同时,在雏鸡首次开食和饮水时添加防治鸡白痢的氨苄西林钠可溶性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也可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进行鸡白痢治疗。

2.8 禽霍乱

2.8.1 流行特点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它是危害养鸡较为普遍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及气候急剧变化的春秋两季有多发趋势。病禽、带菌禽、野鸡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内含有多量病菌可以污染饲料、饮水、环境、用具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2.8.2 临床症状

发病急的禽霍乱未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而慢性的病鸡表现为体温高、羽毛松乱、鸡冠及肉髯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淡黄色带泡沫的黏液,鼻窦肿大,影响呼吸,发出“咕噜、咕噜”呼吸声,排黄色、灰色或绿色稀粪,病程稍长的数日死亡,经医治康复的病鸡长期带菌且处于消瘦状态,不宜饲养。

2.8.3 病理变化

剖检病鸡可见心冠沟有少量针尖大小出血点,心包液增多,混浊,有少许的纤维素凝块,肝脏肿大,脂变,并有针尖大、粟粒大的灰色坏死灶,十二指肠有出血点,肺有较大的黄色干酪样坏死灶,有关节炎症的在关节和腱鞘内有混浊或干酪样渗出物。母鸡卵泡充血或出血,变形甚至破裂引起鸡的卵黄性腹膜炎。

2.8.4 防治

预防此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免疫接种,注射禽霍乱疫苗,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防止病禽或带菌禽进入养殖场。对本病的治疗可选用增效磺胺、金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

2.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2.9.1 流行特点

本病为常发病之一,各日龄的鸡均会发病,病鸡以出现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为其特征,传播迅速,48 小时内波及全群而感染发病。本病以冬季最为严重。

2.9.2 临床症状

病鸡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精神沉郁,怕冷、相互拥挤在一起,喘息、咳嗽、喷嚏、气管啰音、流鼻涕,成年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且有软壳蛋、畸形蛋和粗壳蛋,蛋白稀薄呈水样,蛋黄与蛋白分开或蛋白粘在蛋壳膜上,最终停产。

2.9.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气管、支气管、鼻道和窦内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严重时堵塞气管、支气管。肾病型病鸡可见肾肿大、色泽苍白,肾小管及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

2.9.4 防治

做好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同时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密度,不饲喂霉变的饲料。该病可用环丙沙星、林可霉素、咳喘灵等药物治疗。

2.10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2.10.1 流行特点

各日龄鸡在气候变化和饲养温度、湿度、通风、拥挤等不良均会引起此病的发生,传播迅速,感染率高达 90%~100%。

2.10.2 临床症状

病鸡流泪、鼻子可见半透明鼻液,最典型的症状是伸颈、张嘴、咳嗽、气喘、打喷嚏、发出“咯咯”声,精神萎靡、伏地不起、头低垂,呼吸困难,时常听 到“吹口哨”声,咳出物带血。

2.10.3 病理变化

剖检喉部、气管可见气管黏膜炎症、充血、出血、坏死病灶,喉头有小出血点,而喉头和气管被渗出物堵塞。

2.10.4 防治

采取免疫接种和适宜温度、湿度、通风等改善饲养环境进行预防。发病可用林可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

作者:张文平(云南省宁洱县勐先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宁洱 665199)

责任编辑:徐成刚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疫病防治

浅析土鸡疾病临床诊断及防治技术

2019-10-19 12:54:59

疫病防治

一例蛋鸡衣原体病的诊断

2019-10-19 13:24: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