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制品的研究中,常采用动物攻毒试验评价产品质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采用滴鼻、点眼或肌肉注射等方法复制,效果常常不尽人意[1],直接影响着IBD 生物制品质量的准确评估,因而,许多学者在不断探索建立IBD 的最佳感染模型的方法。罗函禄[1]等报道,通过擦肛方式可提高IBDV 对雏鸡感染的易感性。本试验在重复滴鼻点眼、肌肉注射和擦肛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泄殖腔内灌注法进行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动物模型复制,通过雏鸡死亡率统计分析、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变化观察结果比较,表明泄殖腔内灌注法更容易复制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症,且发病早,死亡率高,攻毒定量准确(与擦肛法比较),不失为IBD 攻毒的最佳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IBD 强毒株
山东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系惠赠。
1.1.2 试验鸡
SPF 鸡,购自济南赛斯家禽科技有限公司;普通种公鸡,购自潍坊润生良种畜禽有限公司。
1.1.3 负压隔离器
购自天津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毒种处理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组织毒以1∶5 比例加入生理盐水研磨后反复冻融3 次,10 000 r/min 离心10 min,经0.22 滋m 滤膜过滤,4℃冰箱备用。
1.2.2 SPF 鸡攻毒
取40 只4 周龄SPF 鸡随机分为A、B、C 和D 4 组,每组10 只,分别在负压隔离器中饲养。
将A 组鸡按常规滴鼻点眼方法进行攻毒(待鸡有吞咽动作放开),0.1 mL/ 只;B 组鸡按常规肌肉注射方法进行攻毒,0.1 mL/ 只;C 组鸡用擦肛方法进行攻毒(注意要先将鸡肛门周围的羽毛分开,然后用灭菌的毛笔尖蘸取病液,在鸡肛门反复擦拭5~10 次),0.1 mL/ 只;D 组鸡采用泄殖腔内灌注方法(使鸡泄殖腔向上,分开肛门周围的羽毛,用去掉针头的1 mL 注射器将病毒液注入泄殖腔内进行攻毒,0.1 mL/ 只。
各组鸡接种病毒后继续饲养7 天,观察并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剖检死亡和存活鸡并记录其病理变化。
1.2.3 普通鸡攻毒
取200 只4 周龄的普通种公鸡,随机分为A、B、C 和D 4 组,每组50 只。用上述病毒液对各组鸡进行攻毒(方法同1.2.2 ),观察、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剖检死亡和存活鸡并记录其病理变化。
2、结果
2.1 SPF 鸡攻毒试验结果
从表1 结果显示,用4 组的攻毒方法均能复制出不同程度临床症状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但以泄殖腔内攻毒最典型。从死亡结果证明,泄殖腔灌注攻毒法可使SPF 鸡100%死亡,其次是擦肛法(50%)、点眼滴鼻法(40%)和肌肉注射法(30%)。
2.2 普通鸡攻毒结果
从表2 结果显示,不同攻毒方法导致普通鸡的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明显不同,其中以泄殖腔内灌注攻毒法的鸡群临床症状典型、死亡率最高。
3、讨论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对养鸡业危害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目前主要采用疫苗和抗体(多用卵黄抗体)对该病进行防治。而对疫苗和抗体的作用效果及免疫保护期等性能的评估需要进行人工攻毒建立动物模型。但采用常规滴眼滴鼻及注射方法进行攻毒制备动物模型效果不理想,为此开展了泄殖腔内灌注方法的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法氏囊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侵害的靶器官[8],病毒通过法氏囊管,进入法氏囊腔,引起法氏囊组织的炎症反应[9]。泄殖腔距法氏囊与盲肠较近,减少了经眼、鼻进入口腔和消化道感染的过程,进而减少了机体对IBDV 的干扰因素,这可能是泄殖腔内灌注效果较为理想的主要原因。
擦肛法也能够较好地复制出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变,但在生物制品研究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分析可能与下面两方面原因有关。(1)擦拭的病毒剂量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擦肛法用的工具不同、操作者之间擦拭达到的程度不同及不同鸡只擦拭次数的不同。(2)无法精确定量。准确的攻毒用量是制备动物模型的先决条件,而擦肛法难以对攻毒剂量进行精确把控。以上原因均可能造成攻毒效果的不规律性,进而影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泄殖腔内灌注的方法就克服了擦肛法的弊端,不仅避免了操作上的差别,而且可精确控制攻毒的剂量,简便易行。因此,泄殖腔内灌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工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函禄,范文明,张则斌,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佳攻毒途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8(1):61-62.
[2] 马晓丽,孙建民,赵晖,等.IBD 感染鸡法氏囊的组织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2)Vol.16.
[3] Y.M.Saif 主编.苏敬良,高福,索勋主译.禽病学(11 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4.
[4] 吴志明,刘莲芝,李桂喜主编.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宝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社.2006:217-219.
[5] 许良主编.禽流感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3-10.
[6] 刁有祥主编.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6.
[7] Y.M.Saif 主编.苏敬良,高福,索勋主译.禽病学(11 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87.
作者: 王秀云,焦绪娜,尹延敏,张婷婷,牛钟相 (潍坊华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山东潍坊261108)
作者:王秀云,女,山东省茌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生物制品研究。
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zxniu@sdau.edu.cn.
责任编辑:徐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