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各规模化种鸡场的技术总监养殖经验均已较丰富,但其管辖的各分场场长实践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生产操作规程中墨守成规或没有预见性,应变能力较差。再加上存栏量不断增加,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笔者最近对几个规模化种鸡场进行技术走访,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实际问题,现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供大家参考。
1、育雏场
1.1 发现的问题
1.1.1 育雏期舍温偏高,湿度偏低
这种情况导致雏鸡羽毛发育不良、刚长出的小主羽翼上有明显的应激横纹,同时舍内粉尘较大,还可能导致呼吸道病和球虫疫苗免疫失败。
1.1.2 未进行有效通风
舍内空气氨味太大,鸡群已发生呼吸道症状,尤其公鸡更明显。另外紧靠通风小窗的屋顶上面挂了一层塑料布,会将进来的冷风直接导向栖架,致使雏鸡受到冷应激,发生感冒症状。
1.1.3 光照较暗
雏鸡活动量较少,地面上的鸡只不易找到栖架上的水和料,影响鸡体发育。同时鸡群改变饲喂器具时,弱鸡不易找到料盘。
1.1.4 水线压力较大
不仅栖架上面已经潮湿,下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积水,容易诱发脚垫炎。再加上通风不良,加重了舍内氨气的浓度。
1.1.5 料位明显不足,且分布杂乱不整齐
过道地面上没有增设料盘,导致地面上的鸡只必须到 2~3m 之外的栖架上才能吃到饲料。这也是目前均匀度较差的主要原因。
1.1.6 密度较大,分群不及时
这些均是引起均匀度差和呼吸道症状的诱因。并且在分群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大鸡已经放进最后栏,竟然黑暗一片没安装灯泡,更不知道后面水线是否有水。
1.1.7 公鸡栏设置过大
每栏放公鸡 2 000 只,喂料时不易做到快、准、匀,这也是目前公鸡均匀度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应对措施
1.2.1 温度、湿度应合理
现在主张低温育雏,即在保证雏鸡不扎堆的前提下,温度越低越好。这样不仅可以刺激鸡只采食,促进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还有利于呼吸系统的发育。因为育雏前 5 天是呼吸系统分化的关键时期,如果舍温过高,雏鸡长时间张口呼吸,会严重影响肺循环。同时前 2 天舍内湿度应达 70%,然后逐渐降低到 60%,可以促进羽毛生长和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1.2.2 进行合理通风
可以选择在中午前后外界温度较高时,或者喂料后,进行通风,保证舍内空气新鲜,且无冷风、贼风直接吹到鸡身上。切记不能因为雏鸡小或怕湿度低,就不敢进行通风。通风前应采用烟雾弹对舍内风向进行判断,不可随意悬挂挡风塑料布对风向进行任意导向。
1.2.3 增加光照强度
许多鸡场因为怕发生啄癖而一味降低光照强度。只要光照、密度、通风、营养和湿度等合理的情况下,鸡群一般不会发生啄癖。所以建议在鸡舍中间再安上一排灯,单个灯泡不超 60W,鸡群也不会发生啄癖。另外雏鸡在 13~16 日龄是肌腱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光照强度太低会影响鸡只活动,不利于肌腱发育和腿部健康。
1.2.4 及时调节水压
做好鸡舍的饮水管理,随着鸡只生长随时调节水线高度,前 3 天让雏鸡鸡脖与水线呈45°角,以后呈 75°角为宜。随着舍温变化及时调整水压,在满足鸡只充足饮水的同时,严禁水压太大致使水线下方太湿。
1.2.5 做好扩群和喂料器具转换时的管理
鸡群扩放到地面时,应在地面放置料盘,并且在每天喂料时剩余 1/3 的料量,观察栖架和地面料盘中的哪个更少时,再随时补喂进去,保证所有料盘同时吃完。此外,当将料盘更换成料桶或料线给料时,也应采取此方式给料,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控制过渡期的均匀度。
1.2.6 及时分群
前 3 天通过手握法将鸡群中弱小鸡挑出,放入育雏前准备好的小栏单独加强管理,第六天进行扩群,第 10 天通栏,并且应在 3 周末进行全群称重分群。分群工作越早越利于均匀度的控制,还可以避免密度过大给鸡群带来的各种应激。
1.2.7 注重公鸡管理
许多大型种鸡场,母鸡饲养均很成功,但公鸡往往会发生问题,这都是因为不注重公鸡早期骨架发育和均匀度管理造成的。为此建议公鸡栏存栏不超过 1 000 只,不能设置过大使存栏群体过多,加剧公鸡之间的无谓竞争。公鸡管理和母鸡一样重要,应定时称取体重,早期促进骨架发育,为以后较高的受精率奠定基础。
2、育成场
2.1 发现问题
2.1.1 水线下方垫料潮湿
有的育成舍采用全地面平养,在水线下面的垫料和每栏门口垫料潮湿,翻起后有明显的刺鼻气味,如不进行改善,一旦发生霉菌中毒和腿病,将难以控制,造成巨大损失。
2.1.2 脸部肿胀发黑
由于颈部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的部位靠近头部,致使 10%~20%的鸡只脸部肿胀发黑。这样的鸡表现近 1 周的时间精神状态欠佳、不爱活动和食欲变差。在 12~13 周或 17~18 周免疫次数较多,也正是鸡体性成熟开始发育或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均匀度,更严重的是会影响这些鸡只的生殖系统发育,降低以后的生产性能。
2.1.3 舍内空气质量较差
由于水线下方垫料潮湿,翻动后氨味加大,再加上通风不彻底,越往鸡舍后面氨气味越大,估计晚上空气质量更差,说明通风管理有待加强。
2.1.4 鸡群均匀度较差,尾部羽毛较短
进入鸡舍后慢慢蹲下来,许多鸡只会迅速围拢过来,这样可以逐只触摸鸡的胸肌发育情况。发现胸肌发育程度不太整齐,并且个体大小差异较大,说明鸡群均匀度较低。另外许多鸡只尾部没有羽毛,可能是被其他鸡只啄食掉的。
2.2 采取措施
2.2.1 调整水线高度和水压
随着鸡只生长和外界气温的变化,随时调整水线高度和压力,尽量减少漏水。重新调整限水计划,通过触摸最后栏鸡只嗉囊的办法,将限水时间安排得更加合理。在保证鸡只喝水充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鸡只玩水时间和饮水乳头漏水的几率。
2.2.2 勤翻垫料
如果采用地面平养的鸡舍,必须安排工人每天彻底翻一遍垫料,并将太湿的垫料清理出去或者和干燥的垫料混合均匀,这是地面平养必做的功课。由于湿度大、垫料潮湿利于霉菌和各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如果垫料管理不当,易发生霉菌毒素超标,导致免疫抑制。鸡只脚垫长期接触潮湿垫料,易发生脚垫炎和腿病。这也是鸡群淘汰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2.3 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类添加剂
建议在饲料中定期或长期添加益生素,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证肠道健康,严防鸡群发生腹泻症状。否则垫料将更加难以管理。
2.2.4 免疫时正确操作
鸡群接种油乳剂疫苗时,应进行胸肌注射,注射前进行预温,注射过程中不断晃动疫苗瓶,有利于油苗的吸收。每次免疫时,厂长应亲临现场监督检查疫苗用量、注射部位、有无漏针等情况,确保免疫达到上佳效果。如果在颈部进行注射时,部位不可太靠近头部,并且保证注入颈部皮下,避免发生上述情况和不利于疫苗的吸收,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2.5 调整鸡群
有条件的可以逐步调整一下鸡群,将大小鸡只分开,有利于今后的管理。对鸡群进行大群调整应激太大,可以利用关灯后时间,带领有经验的工人将特大特小鸡只挑出来,分舍管理,这样光刺激时就可以区别对待,进一步提高产蛋率。
2.2.6 增加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
有的场为了提高均匀度,选用的饲料粒度很细,简直和面粉一样,这样会降低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致使鸡只采食后一直没有饱感,始终处于饥饿状态,所以会不断找取食物,啄食自己或对方的尾部羽毛。另外饲料过细,会影响肠道发育,不利于肠道健康。
3、产蛋场
3.1 发现问题
3.1.1 羽毛脱落严重
鸡群在 36 周后背部羽毛明显开始脱落,羽毛级数已达到 2~3 级,而胸肌较大已由 U 型向 W 型过渡,尾巴羽毛在育成后期互相啄食掉,显得鸡只尤为粗短。
3.1.2 产蛋率开始下降
鸡群中处处可以看到停产鸡只,这些鸡体型较小,冠脸苍白,触摸胸腹部明显消瘦,剖检发现腹部已无脂肪沉积,卵泡明显萎缩。
3.1.3 水线太高
水线调节较高,不仅工人难以跨过去捡拾墙边的窝外蛋,更重要的是鸡只喝水困难,在吃料 5 个小时后,许多鸡只的嗉囊还较硬不柔软。
3.1.4 垫料较薄
垫料厚度仅 2~3cm,许多地面已被鸡群刨露出来,影响受精率和不利于公鸡腿部健康,因为大部分公鸡在地面活动较多。
3.1.5 母鸡料线设置较近
为了增加料位,每侧栖架上面铺设 3 条料线,外面 2 条相距仅 80cm,在产蛋后期鸡体较大时会发生料位不足情况。
3.1.6 公鸡料桶固定不牢
每天喂料后,由于公鸡争抢和料桶晃动厉害,这样料桶会向一面倾斜,造成饲料浪费和公鸡料位不足,无法控制公鸡体重。
3.2 采取措施
3.2.1 改变饲喂方案和调整饲料配方
鸡群在 36~37 周后出现脱毛、产蛋率下降快、蛋重较大,这些情况在生产中普遍存在。原因有以下几点: 育成期和产蛋期饲料中蛋白含量较高,致使在开产前和高峰期腹部脂肪沉积不足(26 周腹脂占体重的 1.5%左右。32 周占体重的 2%~2.5%),而胸肌发育过度,导致体重增加较多,体重大需要的能量就多,当能量不能满足需要时,只好由饲料中的蛋白转化成能量来维持鸡体需要,这样体蛋白不足,鸡体开始脱毛。同时腹部脂肪沉积不足,进一步发生闭肛、停产,产蛋率下降。这样产蛋初期虽然产蛋率较高,但产蛋后期产蛋率下降较快,体重、蛋重也无法控制。因此建议按照种鸡需要的营养标准来合理配置饲料,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能蛋比,即采取阶段性饲喂为宜。
高峰料量较高,降料快。在开产到高峰时增加料量较多,高峰后体重增加过快,维持能量需要增加,这时又赶上降料阶段,和上述原理一样,体蛋白不足,开始发生脱毛,进一步产蛋率下降。为此建议高峰料量稍低些(162~165g),使用时间由现在的 3~4 周延长到 4~5 周,这样可以改善脱毛状况和维持后期产蛋率。
3.2.2 及时挑出停产鸡只
及时将鸡群中的弱小鸡只淘汰出来,以便于保证所给料量的准确性和更好地控制大群鸡的体重,另外能降低密度,减少疾病发生。因为这些弱小鸡只抵抗力较低,往往会最早感染疾病。
3.2.3 调整水线高度
产蛋期要求鸡脖与水线呈 75°角,水线应高低适宜,鸡只才能容易喝到足够的饮水,不应为了控水而故意调高水线。饲养员应养成每天触摸鸡只嗉囊的习惯,尤其是最后栏,确保每只鸡吃料饮水都很均衡。
3.2.4 增加地面垫料厚度
平养种鸡产蛋期要求地面垫料厚度应为5~7cm,如果垫料太薄容易损伤鸡只脚垫,影响受精率,增加淘汰率。反之垫料也不能太厚,否则会无形中增加母鸡的窝外蛋,降低种蛋合格率。
3.2.5 扩大料线之间距离和固定公鸡料桶
只能在下批鸡入舍前重新设置料线,保证每条料线之间的距离最少为 1m,这样才能确保料位合理。同时用铁丝将公鸡料桶进行固定,或改成料槽饲喂公鸡。
作者:郝春光1卢金荣2(1 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91 2 河北省辛集市畜牧局,河北辛集052360)
责任编辑: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