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肉鸽养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快速发展窗口期的打开,我们创立的“2+4”生产模式,经过多年的技术示范推广,已经成为目前行业主流的生产方式。养殖户采用此项技术后,有的产量得以迅猛提升,有的则效果欠佳。分析其原因,除地域气候差异因素之外,可能是没有熟练掌握肉鸽养殖“2+4”生产模式的技术管理要点。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服务养殖户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积累,重点介绍肉鸽养殖“2+4”生产模式的技术管理要点,以便于大家更好地养好鸽,促进肉鸽产业发展。肉鸽养殖“2+4”生产模式是一个高效生产模式,以高产高效为其特点,它包括有六大技术支撑体系:(1)种群的营养配置; (2)后备种鸽的培育; (3)人工孵化;(4)种群保健与疾病防控; (5)饲喂管理操作要点;(6)销售模式。分别概述如下:
1、种群的营养配置
为了保证肉鸽种群健康和持续的生产能力,必须要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肉种鸽营养体系的建立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1 日粮营养的配置
日粮的组成:50%的肉鸽专用颗粒料加上 50%的混合原粮料,最终日粮的粗蛋白水平为 16%~18%(过高的粗蛋白质浓度会造成鸽仔的死亡),代谢能12MJ/kg。由于肉鸽品种、地域气候以及乳鸽的销售天龄不同,能量粗蛋白质水平需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1.2 保健砂的配置
保健砂作为肉鸽养殖的“秘密武器”,在肉鸽饲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功效是提供微量元素等矿物质营养,同时其中的砂砾起到帮助磨碎和消化食物,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配置保健砂的原料质量差异会造成功效的不同,饲养员添加方式的差异也会让功效大打折扣,特别是保健砂原料的处理工艺,如果缺少必要的灭菌处理,不但起不到保健功效,而且可能会带来各种病原菌,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生产上建议放弃农户自配,转而使用专业厂家生产的新型颗粒型保健砂。鉴于哺喂期种鸽对多种维生素的需求,除了日粮和保健砂所提供的多维外,还要根据生产需要、气候变化和免疫应激等情况,适时在饮水中添加,以满足种鸽产蛋、乳鸽的皮毛以及抗应激的需要。
2、后备种鸽的培育
由于种鸽的利用年限一般为 4~5 年,飞棚放飞训练配对上笼后,种鸽一直被圈养,且需要承担繁重的繁殖和哺喂乳鸽工作。体质健壮的优良种鸽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前提。因而后备种鸽的培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它确保了整个种群持续的生产能力。在后备种鸽的培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外出引种
首先要选择种群健康、管理规范的鸽场引种。运输回场后单独饲养,隔离观察,根据原种场的免疫和鸽子年龄制定免疫程序,等到恢复健康正常后再配对混群。
2.2 本场留种
在种群健康的时候留种,包括几个步骤:第一阶段,25 天龄出笼,由于刚出笼的童鸽离开亲鸽独立生活,特别注意童鸽的饮水和采食,保证其能够吃到料、喝到水。第二阶段,合理免疫接种,选择质量有保证的疫苗,以及正确的疫苗接种方式,是获得育种高成活率的基础。45 天龄左右新城疫一免,一免后是童鸽向青年鸽过渡的时期,也是疾病的高发期,要特别注意毛滴虫和白色念珠菌的混合感染,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第三阶段,青年鸽 120 天龄左右,免疫器官生长健全,抗病能力增强,发病几率减少,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后备种鸽过于肥胖,需要控制投料和采食时间。第四阶段,青年鸽 180 天龄左右,这个时候准备配对上笼,需要驱除体表的寄生虫,可以采用药浴的方式驱虫。
整个育种过程要抓好饲养管理,保证环境和用具的清洁卫生,减少鸽子的群体发病,减少了对种群的用药,从而也减少了种群以后耐药性的产生,让配对上笼后进入产鸽阶段的种鸽能够实现高效生产。
2.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后备种鸽培育中的应用
早期雌雄鉴别技术一直是后备种鸽培育过程中的关键瓶颈,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CHD1 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内含子长度的不同,借助PCR 和电泳技术,检测乳鸽羽毛样品,可以准确区分不同性别,将青年公鸽和母鸽分开,单独进行飞棚训练,随后配对上笼。这样彻底解决了种鸽配对过程中的错配问题,具备一定规模的鸽场只需要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和简单的实验室设备即可完成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工孵化
采用人工孵化技术是提升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55%~65%的鸽蛋转入孵化机(使用真蛋留窝),有的鸽场 100%的鸽蛋转入孵化机进行孵化(使用假蛋留窝),因此孵化机的正常使用就是实现高产的一个重要保障。
3.1 孵化机的选择
好的孵化机要符合几个条件:箱体内控制温湿度的探头要反应灵敏,风道循环系统要合理,风扇的转速匹配要合理,箱体的保温性能要好。
3.2 鸽蛋孵化的温湿度条件
使用孵化出雏一体机,最佳的孵化温度是:箱体内 37.9~38.0℃,最佳的孵化湿度 55%。要注意的是孵化机外面的环境温湿度对孵化机机体内温湿度的影响,因此建议孵化房采用安装空调来控制调节。
3.3 鸽蛋入孵的摆放方式
在实际的生产操作中由于蛋盘的原因,鸽蛋入孵的摆放以平放的居多,如果蛋盘的条件许可,建议鸽蛋大头朝上摆放,可以获得更好的孵化率。
3.4 孵化机消毒
由于孵化机内的温湿度也是细菌繁殖的最佳温湿度,做好孵化机内的卫生消毒工作就尤为重要,孵化机消毒包括:出雏盘、孵化箱的底部和加湿水盘的清理,实现转机消毒,定期用高锰酸钾(12.5g/m 3 )和福尔马林(25mL/m 3 )熏蒸消毒。保持孵化房的清洁卫生。
4、种群保健和疾病防控
肉鸽种群的健康是实现高产的坚实基础,只有健康的种群才能实现高的产蛋量、受精率、孵化率以及鸽仔的成活率。为了实现以上生产指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种鸽新城疫的防控
新城疫是危害肉鸽的重要病毒性疾病,可以造成种鸽和乳鸽大量死亡,同时也会导致产蛋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的低下,使鸽场损失惨重。因此,必须对种群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给种鸽接种新城疫疫苗。在肉鸽种群身体健康时,疫苗的保护期可维持约 7 个月。如果种群经常遭受细菌或霉菌的感染,抗体的水平就会快速下降。建议每年的 3 月份和 9 月份给肉鸽种群接种新城疫灭活苗,要注意统一使用同一厂家的疫苗,不要经常变换。
4.2 鸽毛滴虫的控制
毛滴虫的感染主要对鸽仔危害较大,可以造成鸽仔的瘦弱和死亡,其发病时通常伴随着细菌以及霉菌的混合感染,因此在防控毛滴虫时,首先要加强鸽舍的环境卫生,减少带菌量,增强种鸽的体质,减少毛滴虫暴发的几率。在临床诊断上要注意鉴别诊断,才能对症用药,取得好的效果。
4.3 细菌性疾病的控制
由于目前肉鸽养殖方式还比较粗放,所以种群遭受细菌感染的几率较高,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成为肉鸽种群的常带菌,轻则造成肠道感染拉稀,重则形成败血症,造成死亡。应对措施是,加强鸽舍环境卫生控制,确保鸽舍空气清新,饲料营养均衡,饮用水清洁;定期带鸽消毒,减少细菌的感染,也减少使用抗生素的次数。最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通过新品种(系)培育,彻底净化带菌种群,从根本上杜绝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5、饲养管理操作要点
肉鸽养殖“2+4”生产模式是一个实现高产的生产模式,饲养员的饲喂操作规程应该与之相匹配,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率,因此饲养员的操作方法和水平的不同会造成产量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产量高低的操作环节包括:查蛋、转蛋、留窝、放仔、调仔、下盘、加料、回料槽,以及通过生产记录详细准确地反映出每个笼内产鸽的生产性能,然后加以重新调配、淘汰和补充。其中任何一个管理环节工作不到位,将会造成表面上的“2+4”,形象而神不似,达不到增产的效果,较高的产量都是由这些环节一点一点累积换来的。
6、销售模式
随着地域性的不同,市场对乳鸽的规格需求也不一样,各地鸽场的销售模式也不尽相同,但乳鸽出笼的天龄也会直接影响到产量的高低,乳鸽出笼天龄越小,种群的负荷越小,产蛋间距越小,所产鸽乳越多,鸽仔哺喂越好,产量才越高,反之达不到高产。以广东为例。根据市场需求,可以销售 14 天龄、18 天龄、24 天龄乳鸽,有的地方需要 30 天龄乳鸽。从肉料比、产鸽承受的带仔压力等情况综合考虑,最佳的销售模式应该是:销售 14 天龄乳鸽数,加上 18天龄乳鸽数量的总数等于销售 24 天龄的乳鸽数量。这样分层次地销售可以让产量和利润最大化。对于市场需求规格在 30 天龄左右这样地域的鸽场建议可以采取育中鸽的方式,即:20 天的乳鸽出笼,采取前期人工调教,后期自然采食的方式育成中鸽销售。这样也可以确保种群能够实现较高的产量。
总之,以上六点为肉鸽养殖“2+4”生产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也是技术管理要点,生产中只有做好这六个方面,肉鸽种群才能实现持续的高产。当然随着自动化设备在肉鸽生产当中的运用,以及绿色养殖模式的开启, “2+4”生产模式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在饲喂操作的工作流程和种群的疾病防控保健方面,也要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产高效。
作者:王修启* ,吴立新,高春起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510642)
基金项目: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2016LM11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1969)
* 通讯作者:王修启(1968-),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畜禽营养相关研究工作。E-mail: xqwang@s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