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肉鸡常发的一种关节病变性传染病,以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腓肠肌腱结节性肥厚以及肌腱断裂和腿曲变形为特征,可导致病鸡跛行或不能站立。同时,本病发生过程还容易继发或混合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支原体等,致使病情加剧,死淘增多,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机理与流行病学
病毒对关节有亲合性,能在鸡胚卵黄和绒毛尿囊膜上增殖,也可在原代鸡胚细胞、肝、肺、肾和睾丸培养细胞上生长。实验表明,呼肠孤病毒可在鸡源培养细胞内形成合胞体,从而引发疾病。
鸡(特别是肉鸡)和火鸡是呼肠孤病毒唯一能引起关节炎和腱鞘炎的自然或实验宿主。日龄小的较日龄大的鸡易感,一般发生 4~16 周龄的肉用仔鸡和后备鸡,病毒长期存在感染鸡体内,由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体外,主要通过接触病鸡粪便水平传播,有时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本病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毒的致病型、宿主的年龄和感染途径。
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还易继发或混合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等,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致使病情加重,死淘率增加,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养殖场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不能麻痹大意。
2、临床症状
病初可见肉鸡活动障碍,先期病变主要为跗关节轻度肿胀,病鸡跗关节不能活动,继而屈趾腱和腓肠肌腱有水肿性肿胀,关节腔内滑液增多,呈稻草色或粉红色半透明状。如有细菌感染则肌腱周围组织发生水肿,腿曲变形;超过 7 周龄的鸡(多在 12~16 周龄)常见一侧或两侧腓肠肌腱断裂,如发生在一侧则见跛行,如两侧发生则病鸡不能站立和行走。当腱部的炎症转为慢性型病变时,其特征是腱鞘硬化和粘连,在跗关节远端关节软骨上出现凹陷的点状溃烂,然后变大、融合延伸到下方的骨质,关节表面纤维软骨膜过度增生。
3、实验室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在病初腿关节肿胀与支原体性滑膜炎及细胞性感染所引起的关节炎极为相似,而本病病变主要涉及伸肌和屈肌及心脏组织内异嗜细胞浸润,此点有助于区别细菌性和支原体性滑膜炎。
必要时可进行微生物学诊断。从病鸡腱鞘部取病料,用加有双抗的肉汤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接种于原代鸡肾细胞,特征性的细胞变化出现在 5~9 日龄鸡胚卵黄囊内,经 5~6 天后鸡胚死亡,见胎儿充血与出血及其矮小化,肝、脾肿大,脾有坏死灶,绒毛尿囊膜上接种则可出现小而散在的痘斑。此外,也可用琼扩试验进行血清学诊断,一般感染后 2~3 周可出现沉淀反应。
4、防治措施
鉴于本病的感染方式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故要早期发现病鸡及时隔离淘汰,避免扩散。平时注意饲养管理,加强消毒卫生,确保圈舍清洁干燥,不要饲养来自病鸡场的雏鸡,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由于 1 日龄雏鸡对致病性的呼肠孤病毒最为易感,且目前尚没有可靠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给种鸡免疫接种是针对 1 日龄雏鸡最为可靠的保护措施。按照程序实施种鸡免疫接种,既可以通过母源抗体给雏鸡提供直接保护,又可减少通过蛋的垂直传播。为此,建议种鸡在 5~7 日龄接种呼肠孤病毒活毒冻干疫苗;6~8 周龄接种呼肠孤病毒活毒冻干疫苗;18~20 周龄再次接种呼肠孤病毒灭活疫苗。而对于商品肉用仔鸡,在种鸡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在 1 周龄用呼肠孤病毒活毒冻干苗加强免疫 1 次,即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作者:杨果平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阳城 048100)
责任编辑:曹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