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管理者通常只关注种母鸡的生产性能,往往忽略种公鸡的管理,殊不知理想的种公鸡受精率起步快、高峰高、持续性好,在 36 周时实际受精率能达到 95%~96%,在 36~46周期间实际受精率维持较高基本没有下降,到淘汰时与标准持平。由此可见理想的种公鸡生产成绩绝对值比标准高 1%。
1、体重与饲料
1.1 前期体重达标
成功的做法是在 2~4 周体重必须达标。建议在 1 日龄给料 14~15 g/ 天,然后每日增加料量 3 g,到 55~60 g 后停止日加料。因前期称取的体重是带料的,以后是空腹体重,所以前期体重一定要达标,最好超标 50~100 g。体重没有达标的时候不要采用无料日的限饲方式,以免降低饲料转化率。
通常情况下母鸡在第二周末就开始降低光照时间,而公鸡前期体重不容易达标,所以应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促进鸡只多采食。建议1 日龄用 24 h、2~4 日龄 23h、5~7 日龄 20~22 h、8~14 日龄 20 h,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到 24~25 日龄减少到 8 h,一直到加光前维持不变。具体的光照管理应根据公鸡实际体重情况来决定,因为体重决定料量,而料量决定着光照时间。
为了促进公鸡食欲,就要控制好饲料粉率,要求颗粒必须达 85%以上,可以将饲料过筛后把颗粒饲喂给公鸡,粉料给母鸡吃。光照时间内让雏鸡自由采食,体重不达标不使用限饲方法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根据体重情况可以延长育雏料的使用时间,同时确保鸡群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尤其是球虫病和呼吸道疾病,因为一些病程较长的疾病会严重影响体重增长。
1.2 育成期体重
要求公鸡在 6 周末体重最低要达到标准,建议超出标准 100~200 g,最少超标 50~100g,14 周龄时超标 50 g。这样实际料量前期超标,5~10 周与标准持平,10~20 周略低于标准料量,20~24 周与标准持平,24 周时基础料量为125~127 g。另外混群时必须进行全群称重分群,以保住混入的公鸡有较高的均匀度。建议混群公母比例(包括备用栏)为 10%~10.5%。
1.3 胫骨长度与骨骼发育关系
在 28~35 日龄鸡骨骼发育已完成 50%,到80~95 日龄完成 90%。胫骨在 1~5 周发育50%,6~12 周发育 40%,累计发育完成 90%,所以说可以用胫骨长度代表骨骼的发育程度,而胫骨长度与受精率呈正相关,胫骨越长受精率越高,一般胫骨相差 1 cm,受精率相差 10%。
正常情况下 1 周龄父母代雏鸡胫骨长度为3.2 cm,1~5 周(5 周)胫骨净增长 5.1 cm、6~12周(7 周)净增长 4.2 cm、13~21 周(9 周)净增长1 cm,合计净增长 10.3 cm,到 21 周龄骨骼发育基本结束,胫骨长度达 13.5~14cm。可见随着周龄的增长,每周增加的胫骨长度由早期的 1.0cm、中期的 0.6 cm,到后期每周仅增长 0.1 cm。所以 2~4 周体重不达标,胫骨长度就不能达标,更不能通过 9~11 周的体重增长来弥补。
1.4 饲料量与体重调整
以前的饲养管理手册中提到:体重低于标准 50 g,每只鸡每天需要增加 54.39 kJ 的能量,才能在 1 周内恢复到标准体重。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自己经验、周龄阶段、饲料营养等随时增减饲料量,以调整体重达标和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与脂肪的沉积。
2、混群与定群
2.1 混群
通常在 20~22 周龄混群,否则过早混群会造成均匀度严重分化,确切的混群时间取决于公鸡、母鸡相应的性成熟情况,一般情况下公鸡的性成熟早于母鸡,应逐渐混入,未成熟的公鸡坚决不能与性成熟的母鸡混群,否则公鸡损伤严重。建议公母体重比为 1.1∶1~1.5∶1。
混群时应进行全群称重,确保单栋公鸡体重差异小于 250 g,通常 24 周时公鸡体重范围在 3 400~4 100 g,最大与最小相差 700÷3≤250g,这样分 3 个级别体重差异才能小于 250g。
入舍时公母比例为 15%,混群时公母比例是 14%,如果公鸡达到 75%的均匀度,那么公母比例 =14%×0.75=10.5%,所以说只有均匀度达 85%以上才具有较宽的选择范围。保证体重范围的 3 个措施是增加公母比例提高选择压、提高均匀度、全群称重分为 3 个级别。
2.2 定群
在 24 周末将公鸡数量确定好,即公母比例已定,以后再不能随便往大群中放入公鸡,将富余的公鸡转群到别处或做统计处理,以免影响产蛋期公鸡的死淘率。
3、体况评估
3.1 评估项目
在对公鸡体况进行评估时需要评估的项目有 9 个:数字记录体重、胫骨长度;对胸肌、脚垫、泄殖腔进行 1~3 评分;对喙、羽毛、冠、脸进行好和差评分。
3.2 评分标准
分数评估如表 1。
根据不同周龄,公鸡的胸肌发育情况如下:4 周龄时呈 V 与窄 U 形,14 周龄呈窄 V 与 V形,此时胸肌最瘦,加光时呈宽 V 与窄 U 形,30周龄呈窄 U 与 U 形(2 分)。各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场标准,定期观察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尽快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避免公鸡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公鸡泄殖腔 3 分与脸白 100%的正相关;胸肌 3 分与体重大、胫骨短有相关性;脚垫与垫料和网铺有关;不好的公鸡,其冠的颜色也不会变浅,主要是脸,脸一旦变粉就不行了;羽毛全的公鸡体重大、泄殖腔不会好。为了防止公鸡分化,应时常观察鸡的脸色、胸肌和羽毛,一旦发现泄殖腔萎缩就已经晚了。
3.3 评估的频率
在公鸡的整个生产周期大约评估 10 次,第一次在 5 周分群时进行,此时骨骼发育完成50%,第二次在 10 周检查断喙情况,对不合格的进行重新修喙,第三次评估在 12 周,此时骨骼发育已完成 90%,第四次在 21 周混群时进行,此时骨骼发育已 100%完成。第五和六次在25 和 30 周分别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第七次在 36 周之后,此时正值孵化率高峰,第八、九、十次分别在 40、50、60 周。以上 10 次的定期评估应与每周巡视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好本公司的评估计划。
3.4 不同时期评估重点
1~40 周应每周抽取 5%~10%的公鸡进行称重,31~64 周可以每两周称重一次;胸肌应从 10 周开始评估;断喙从 10 周评估检查断喙效果,及时修喙尽量减少应激;必须在 5、12、21 周测量胫骨长度;脚垫从育雏 2~3 天开始管理一直到淘汰,舍内潮湿是发生脚垫问题的潜在因素;泄殖腔从产蛋期开始评估;在育成期检查公鸡主翼羽,到产蛋期检查翅膀羽毛与腿部羽毛;在加光时注意鸡冠颜色的变化,性成熟后坏死性肠炎可以造成鸡冠发黑;脸部颜色变化与泄殖腔的评分呈绝对正相关。
4、有效公鸡及公母比例
4.1 有效公鸡
在鸡群中尽量不要存在泄殖腔 3 分的公鸡,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控制好公鸡育成期的均匀度、混群时的体重差异和产蛋期的体重分化。然后避免脚垫问题发生:做好饮水管理,保持垫料干燥松软、架板上无鸡粪,减少机械性外伤,尽量不进行带鸡消毒,因为不仅可以增加舍内湿度,如果使用醛类消毒药还会对脚垫造成很大的腐蚀性。另外对脸色刚要变浅、泄殖腔刚要不足 2 分的公鸡及时补充料量。
4.2 公母比例
混群时(22~24 周)公母比例保持 9.5%~10.5%为宜,随着周龄的增长,每增长 5 周,公母比例随着降低 0.25%~0.5%,到 50 周至淘汰时,公母比例下降到 7%~9%。这里的公鸡数量均指的是有效公鸡,泄殖腔不是 3 分,还要注意公鸡胸肌不能过大,因随着胸肌的增大配种成功率降低。
5、补充营养
5.1 饲喂鸡蛋
在鸡群 40 周龄以后受精率往往会发生轻微波动,这时需要给所有的公鸡饲喂鸡蛋,建议连续饲喂 3 天停喂 7 天,即 10 天饲喂 3 天,要求将不合格蛋煮熟、去壳、挫碎混入饲料中,每3 只公鸡饲喂 1 枚鸡蛋,且饲喂期间不可减少料量。100 g 可食部分鸡蛋相当于 2 枚鸡蛋,含780 IU 维生素 A,即一只公鸡 20 天的添加量,如果每只每日料量 按 0.13 kg 计算,20 ×0.13=2.6 kg,那么平均每千克饲料含维生素A780÷2.6=300 IU。
5.2 添加鱼肝油粉
在鸡群 45 周龄后可以在公鸡饲料中添加鱼肝油粉(1 000g 中含维生素 A150 万~800 万IU),建议使用量为:在 40~50 周龄 1 000 g 产品混合饲料 750 kg,在 51~64 周 1 000 g 产品混合饲料 500 kg,每周饲喂 3 天停 4 天。这样平均每千克饲料中含维生素 A150 万 IU÷500kg= 3 000 IU×3÷7=1 200 IU。以上两种添加营养的方案,都取得了理想的公鸡生产成绩。
6、管理好备用栏
6.1 鸡舍末端留有备用栏
混群时将大约 10.5%的公鸡全部混入,饲养几周后陆续挑出小公鸡,大约比例占 0.5%,给其提供高于大群 20%~30%的料量,包括每天的鸡蛋或鱼肝油,单独饲养 7~10 天必须返回大群,否则这些性状达标的公鸡会发生打斗,损伤严重。
6.2 补料小栏
公鸡混群后一直保留育成期的隔断,每栋鸡舍大约 4~5 个栏,在每个栏设置补料栏,根据每日评估情况,每周挑出两次每次大约抓鸡5 只,每只鸡补料 100~120 g(小周龄少补些),每天采食结束后立即放入大群。以大群饲喂135 g 为例第一种给料:135+135×20%=162 g,第二种给料:135+100÷7×2≈164 g。以上两种方式均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作者:韩文格 (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91)高建峰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畜牧工作总站,石家庄 052160)
责任编辑:聂庆华